5月31日下午,配合本学期的民事诉讼法课程和证据法课程的教学,经诉讼法研究中心邀请和组织的学术讲座在电竞博彩-电竞博彩网站
217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为“证明责任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国化”,由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学军老师主讲,电竞博彩-电竞博彩网站
蒲一苇教授主持,电竞博彩
百余名师生参与。

胡教授首先从证明责任产生的原因开始讲解,指出客观证明责任问题存在于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诉讼制度中,但这一论断并不适用于古代中国。在古代案件事实存在真伪不明时法官可以拒绝裁判,也可以采用“情节推理”的方式断案。但在现代社会,案件事实存在真伪不明时法官不得拒绝裁判。为此,1883年德国学者首次提出“客观证明责任”,开启了“现代证明责任”理论的研究。

胡教授接着讲述对证明责任理论的现代化,系统介绍了德国的理论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学说。胡教授讲到,1883年是“现代证明责任”理论研究的起点,此后出现了莱昂哈特的“证明说”、罗森贝克的“不适用规范说”、穆兹拉克的“消极规范说”等学说,直至1983年普维庭发表《现代证明责任问题》一书,才让证明责任研究画上了休止符。在上述学说中,影响最大的是罗森贝克的“规范说”,但“修正的规范说”是通说,且是现代证明责任理论发展的高峰。并引用罗森贝克在《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一书中的原话:“我们选择“证明责任”一词是十分不幸的,因为证明责任既不是关于证明活动的,其性质也不是一种责任。”来阐释德国学者采用“证明责任”这一概念的迷思。

针对证明责任理论的中国化问题,胡教授对我国“举证责任”概念的引入与发展历程展开了分析。在过去审判观念上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客观事实,审判实践中我们坚持职权主义。但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审判观念与审判实践逐步走向自由心证与当事人主义,不断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我国“证明责任”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三阶段”,与大陆法系证明责任学说发展阶段很相似,并引用水晶球案件,向同学们讲解提供证据责任与举证证明责任间的区别。
最后,胡教授分析了证明责任概念的“分立论”,并提出证明责任是民事诉讼的脊梁,它不仅仅是理论学说,更是指引法官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做出正确处理、指引整个诉讼进程的基本方法。胡教授强调,只有树立严格依法裁判的观念,才有可能促进法律方法论的发展,证明责任作为一种精细的裁判技术才有可能成为民事诉讼的脊梁。
在探讨交流环节,胡教授对在场的老师和学生提出的“大部分案件处于真或伪的状态,证明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如何串联起法律要件与案件事实”、“证明责任是个实体法问题还是程序法问题”以及“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答。胡教授指出,现代诉讼对证明责任设置了当事人负担原则,在审理案件时首先要明确证明责任,才能更好地指引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为此,证明责任是所有案件都会遇到的问题。

讲座的最后,蒲一苇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对胡教授带来的学术盛宴再次表示感谢,指出胡教授关于证明责任理论的分享提纲挈领,底蕴深厚,值得在场的同学们认真品味学习,并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大胆提问,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