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博彩

中文/En

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七期简报

2011-04-26  点击:

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七期简报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2011年4月22日晚,学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在双桥“乐咖小镇”茶吧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陈燕博士做主题演讲,李包庚副教授主持,张慧芳、蔡连增、郭站红、解红晖、曲蓉、赵永红、研究生张珍珍等参加了活动。
陈燕博士首先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她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是与俄国马克思主义相区别的一种理论,它产生的背景和动力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面世,为不同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文本基础;上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兴起,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提出了挑战;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应用和社会生活由此产生的巨变,需要新的社会批判理论;西方福利国家的兴起需要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解释。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后期,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但总体上他们的关注点主要有哲学批判、社会历史理论、辩证法、意识形态问题和实践问题等。陈燕博士重点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代表性人物阿多诺的观点。第一,意识形态的分类。按照盖斯的观点,她认为意识形态可分为描述性的意识形态、消极性的意识形态和积极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第二,意识形态的功能。意识形态具有使统治合法化、凝聚社会,甚至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正当性的作用;第三,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主导的话语体系。第四,关于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第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法的借鉴运用。第六,阿多诺意识形态批判中的市场交换理论和“文化工业”理论。
在场老师对意识形态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是意识形态一词的用法及其演变。郭站红、蔡连增认为意识形态一是指官方所传播的思想体系,它不一定完全被大众所接受和内化,另一种是指哲学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即指导和塑造了大众生活方式的意识与观念,还有一种是指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群主义。赵永红指出意识形态一词最先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使用的,是指关于观念的理论,是一个中性词,后来到马克思那里转换成了一个批判性词汇,指由统治阶级主导生产的关于世界和社会的虚假意识,现在又成了一个描述性词汇。二是在意识形态的作用方面,曲蓉认为意识和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现实建构作用,在物质世界面前不是消极的被决定的,张慧芳则强调意识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李包庚、解红晖等认为意识的产生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同现实中二者的互动关系是不同的,具体社会情景中二者相互作用,有时很难简单判定谁起决定性作用。三是关于意识形态的产生与消亡。陈燕、赵永红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主导产生的,没有揭示真实的社会关系,所以具有虚假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完全虚构的,它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并受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能力,尤其是受历史进程制约的占主导地位阶级的认识能力是导致意识形态片面性的重要因素。当社会高度发展、阶级对立消失和人们认识水平高度发达后意识形态才会终结,但马克思认为自己的思想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真正的历史科学。四是关于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各位老师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物化”、“文化工业化”、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和终极价值消解的状况进行了讨论,对人解放的艺术之路和社会之路进行了比较。
最后,李包庚对这期活动进行了简单总结。整场学术沙龙气氛热烈,参与者踊跃发言,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获得不少真知。各位老师拓宽了自己的学术眼界,加深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上一条: 电竞博彩分团委喜获宁波大学先进分团委、共青团工作创新奖 下一条: 电竞博彩举行公务员模拟面试活动

关闭